跳到主要內容

2019年3月16日星期六:「野百合學運」




「我們怎能再容忍七百個皇帝的壓榨!」

29年前的今天, 野百合學運開始!

三月學運
發生於1990年3月16日到3月22日的「野百合學運」是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以來發生的首次大規模學生抗議行動 ,又稱「三月學運」。

當時最多曾有將近6000名來自臺灣各地的大學生,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今自由廣場)上靜坐,抗議國大代表自行延長任期。

當時他們提出四大訴求:「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時任總統的李登輝依照其對學生的承諾,在不久後召開國是會議;且隨後在1991年 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結束萬年國會的運作,使台灣的民主化進入新階段。

野百合學運對於臺灣民主政治的影響
對於臺灣政治發展而言,雖然野百合學運的學生後來並未重回廣場,然而當時的四大訴求,也逐漸內化成台灣1990年代政治民主化的基本訴求,在台灣社會普遍接受下,陸續在十年中完成國家民主化的初步改革、以及政權的和平轉移。

另一方面,對於學校裡面的校園文化而言,透過這次學運和成果,開拓了校園內更大的民主空間,讓學生不再那麼畏懼政治,有助於台灣社會的更民主化。

為什麼選擇野百合作為象徵?
當時在廣場發放的傳單〈野百合的春天〉之中,說明了野百合對於此次運動的象徵:
  1. 對台灣主體性的認同——「野百合是台灣固有種,象徵著『自主性』 」
  2. 全民的運動——「 野百合從高山到海邊都看的到,反映了『草根性』」
  3. 對抗不義的勇氣—— 「她在惡劣的生長環境下,依舊『堅韌地綻放』 」
  4. 青春的活力——「 她在『春天盛開』 ,就是這個時刻!」
  5. 學生的理想道德象徵—— 「她白色的『純潔』 ,正如學生們一般。」
  6. 參與者生命中的榮耀—— 「在魯凱族裡,她更是一生最『崇高榮耀』的象徵」


#狸長日安
#跟著狸長看歷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