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9年4月9日星期二:「波特萊爾與《惡之花》」




大家覺得什麼是美呢?是綻放的鮮花、夕陽下的彩霞、精雕細琢的圖畫,還是美麗之人的笑容呢?

法國詩人,夏爾·皮耶·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在1821年的今天出生於法國。──在他的眼理,「美」同樣存在於「惡」與「醜」之中。

認識波特萊爾
夏爾·皮耶·波特萊爾是 法國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詩人 ,他是象徵主義的先驅,現代派之祖師,散文詩的濫觴。他的代表作有二:詩集《 惡之花 》(Les fleurs du mal)及散文詩集《 巴黎的憂鬱 》(Le Spleen de Paris)。

波特萊爾從小受到生父詩歌和繪畫才能的藝術薰陶,中學時便顯現了詩歌方面的才能,卻不被導師認同,認為他的詩作含有不符合年齡的頹廢墮落特質。

1841年,20歲的他被繼父送去一艘前往印度的船上,希望艱苦的航行可以改造他放蕩的生活。但這趟東方之旅卻成為了他的靈感泉源,他因此有了諸多華麗無章的幻想,成為日後某部分作品的血液。同年4月,波特萊爾繼承了先父的遺產,開始隨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玉液瓊漿、美女華服、迷藥鴉片,都在波特萊爾的筆下成為一抹如奇異的蒼涼色彩。

象徵主義文學
象徵主義文學是起源於 19世紀中葉的法國 ,並於20世紀初期擴及歐美各國的一個文學流派,是象徵主義思潮在文學上的體現,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核心分支,主要涵蓋 詩歌 和 戲劇 兩大領域,其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今天。

西方主流學術界認為象徵主義文學的誕生是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的分水嶺。波德萊爾的詩集《惡之花》(1857)則可以看作是第一部具有象徵主義特質的詩作。

惡之花是受苦靈魂綻放出的病弱花朵
《惡之華》(法語:Les Fleurs du mal),又譯《惡之花》,是波德萊爾於1857年發表的詩集作品,內容以 頹廢與性 為材,並對象徵主義與現代主義文學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在《惡之花》中,波德萊爾用肉感的筆調描寫病態的性愛,歌頌「 心靈與官能的熱狂 」,但也表達對光明和理想的追求。在文學史上,《惡之花》可以看作是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之間的過渡作品,仍然襲用傳統的詩歌韻律、依靠修辭的作用。但這卻是第一部 以城市中的人性醜惡 作為審美對象的詩作,表達了現代人在社會醜惡中焦慮、煩躁的狀態。

在審美上,《惡之花》強調感覺的交互映襯(不同感官信息之間的互動);反對傳統的詩歌審美,主張 以丑為美 、 美醜對應 。取材包括愛情、肉慾、毒品、酒、犯罪、死亡等。意境憂鬱,具有精密的押韻和音節。節奏富於音樂性,其中的幾首詩後來由 法國作曲家 德布西 譜曲。

惡之花的爭議
同時期的作家維克多·雨果讚揚為「光輝奪目的星星」,給法國詩壇帶來「新的顫慄」。

但由於取材大膽、內容驚世駭俗,對宗教不敬,《惡之花》出版後很快被 妨害公共道德及風化罪 的罪名告上法庭。8月20日,法庭判決對作者罰款300法郎,兩位出版人各100法郎,並刪去6首詩:〈首飾〉、〈忘川〉、〈給太快活的女郎〉、〈累斯博斯〉、〈被詛咒的女人〉、〈吸血鬼的化身〉。該裁決直到1949年才被推翻。


#狸長日安
#跟著狸長看文學
#波特萊爾的憂鬱巴黎
#頹廢可能使你偉大
#那耍廢也可以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