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9年6月26日星期三:「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正名成功!」




不是什麼霹靂卡霹靂拉拉,他們是原住民正式的族名哦!


這幾年,隨著原住民意識的興起,獲得正名的原住民族也越來越多。

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在103年的今天通過成為為臺灣原住民族第15族、第16族民族了!

雖然狸長已經畢業離開學校很久了,但一想到原住民族越來越多,頭就忍不住痛了起來呢~

卡那卡那富族
卡那卡那富族傳統祭儀傳統祭儀分三大類,最主要的是與小米種植有關的祭儀,其次是獵祭與敵首祭,另外還有以家或家族為單位的河祭與嬰兒祭。

這些祭儀因政府的干涉及改信基督教的因素,幾乎不再舉辦,直至三十年前才恢復米貢祭(mikongu)及河祭(pasiakarai)儀式,現為卡族人每年必辦的祭儀活動。

拉阿魯哇族
拉阿魯哇族相當注重農耕祭儀,聖貝祭(miatungusu)就是農耕祭儀中,祭祀貝神而衍生出的祭典,貝神也是拉阿魯哇族主要的圖騰象徵。

正名
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被統稱為「鄒族」,之後因語言差異甚大,完全無法以族語溝通,且三個族群各自有自己的歷史想像、起源傳說、祭典儀式及傳統的社會結構,經申請「正名」後,政府於103 年6 月26 日以正式的儀式宣布,認定各為獨立的族群。

拉阿魯哇族為第15 族,卡那卡那富族為第16 族。
回推到日治時期,由於住在這兩地的原住民他們在衣著和習俗上被認為和住在阿里山的曹族十分類似,雖然語言上相差極大,但仍然被認為是曹族的一支。

「奇怪了,如果他們覺得自己不一樣,怎麼那時候不抗議呢??」

是這樣的,其實原住民和漢人對於族群的想像是非常不同的,原住民早期只有「社」的概念,就是部落來劃分你我,即使語言相通但部落不同還是很有可能是敵人的。

也因此,在日治時期「族群」的觀念引進以後,拉阿魯哇和卡那卡那富才認知或是被灌輸他們是拉阿魯哇社的曹族人、以及卡那卡那富社的曹族人,和阿里山曹族幾乎沒有接觸的這兩族,也就這樣相安無事一直認同自己是曹族。

這樣的情況一直到了戰後曹族被更名成鄒族而有了改變,「鄒族」的概念專指阿里山鄒族為主的文化,這對住在高雄這兩地區的原來的「南曹人」感到十分困惑;又加上在1993年時,「北鄒」阿里山鄒族、「南鄒」拉阿魯哇鄒族及卡那卡那富鄒族一同被邀請到國家戲劇院表演他們的傳統祭典時,這才發現。

「什麼!?我們語言幾乎不通阿!祭典有不一樣那我們還可以都算是鄒族嗎?」

從此,南鄒的這兩社就開始推動正名運動,他們認為雖然自己在文化上確實和鄒族有點類似,但是拉阿魯哇有自己的「貝神祭」,卡那卡那富也有自己的獨特的「河祭」,這都和「北鄒」有很大的不同囉;而在2009年發生的八八風災,受創嚴重的那瑪夏區桃源區正好就是這兩族世居之地,也更加使得他們想要正名以慰祖靈的心情愈來愈深,終於在2014年獲得正名。


#狸長日安
#跟著狸長看歷史
#跟著狸長認識台灣
#原住民族的文化是重要資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