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9年8月23日星期五:「八二三砲戰」




61年前的今天, 八二三砲戰 爆發, 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 持續了21年,直到中共和美國建交。

這場國共最後一次大型軍事衝突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戰事的開始與發展
事件在1958年8月23日下午引爆,中共以猛烈砲火轟擊金門,兩小時內落彈就有四萬餘發。當時差不多是晚餐時間,猝不及防的砲擊因此造成大量官兵死傷。

雖然美國對此威脅和平的舉動提出警告,但解放軍依然猛攻金門,國軍則隨後向解放軍砲兵陣地反擊,兩方展開以隔海砲擊為主的戰爭!

初期解放軍主要攻擊金門島上軍事目標,後期則著重在封鎖補給線,以圍困金門;砲戰期間,雙方海、空兩軍也多次交手。

國際間的反應
面對這場戰事,美國曾多次協助國軍補給金門,也曾因中共而同樣要求國軍撤離金馬等外島,與此同時承諾補償美國陸軍五個師的標準裝備。蔣中正卻堅守金馬,美國於是表露使用核武的可能,並開始支援國軍重裝備。

擔心區域衝突會升高為大戰,各國政要紛紛發聲反對。

他們反對美軍使用核武的可能和介入,同時也表示若國民政府放棄金馬,可強化其國際地位,甚至由國際保障成為獨立國家。但是蔣中正的心仍然不被打動。

砲戰之中的攻防與結束
那麼,衝突是如何解決的?

據傳其實國共雙方都有派人傳話兼交換條件,美國當然前前後後也和國民政府有過會面討論。在戰爭之上,政治性攻防不知道互相來回了幾次。

然後到了1958年的10月,解放軍忽然宣布放棄封鎖,改為「單打雙不打」,逐漸減少攻勢。

可第二次臺海危機還沒完全解除,對金門的砲擊是直到1979年中共和美國建交才正式結束。

隱藏在背後的目的
讓人注意的是,開戰原因有著種種揣測,似乎也影響了整個戰爭的走向。

其一是「攻取金門說」:中共表示國軍駐紮在金馬威脅到廈門和福州,國民政府則認為中共奪取金門即是意圖掌握西太平洋勢力的第一步。

其二是「支援中東,牽制美軍」:當時中東形勢緊張,毛澤東因此開闢遠東戰場,來牽制美軍兵力。

其三是「防止兩個中國」:由於金馬地理位置加上《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未含金馬的領土定義,為了防止情勢變成一邊一國,所以中共雖然攻打金門作為警告卻並非真正想攻占金門。

其他猜測還有中國大陸內政情勢的變化,使高層領導人為保護權力地位,而藉由砲擊金門來轉移焦點等等。

戰爭所留下的
為了紀念這場戰事,除了多位政治人物前往金門致意,台北市政府會在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舉辦音樂會,今年金門也發起「無燈日」活動,希望能讓民眾體會戰時情況。
無論戰爭是輸是贏,對人民和地方的影響和回憶都是無法磨滅的一種疼痛。

延伸閱讀:



#狸長日安
#跟著狸長看歷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