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天價買房,還是買生存的權利?屬於你的居住正義





狸民們認為什麼是「正義」呢? 

按照《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正義有「公理」的意思,也就是一個普世接受的道理,是生活在社會上的大家所應該共同重視、珍惜的事物。

那麼,「居住」加上「正義」,又是什麼意思呢?

今天就讓狸長用幾個小問題,幫你了解屬於自己的「居住正義」!


問題一:「什麼東西可以被販賣?那,什麼東西不應該被販賣?」

這個問題,狸長相信每個狸民都有自己的答案。

但是狸民們有想過,一個東西之所以被整個社會認定「可以當成商品販賣」或「不應該當成商品販賣」的理由,會是出於什麼原因、標準嗎?

又或者,在你的心裡辨別「商品與否」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舉例來說,從現在的台灣社會來看,「人」是不能被當作商品販賣的。這不僅嚴重違反法律,更是對全體人類精神、人類基本權利的侮辱。但綜觀歷史,人可以輕易被當作貨品交易,明碼標價的奴隸制社會,卻並不少見。

身而為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利與人身自由,竟然在某些時代、地區中是從不存在的天方夜譚,身處現代人權國家的我們應該很難想像

然而,在現今的台灣社會中,又有什麼事物會被未來的人們視為基本人權,而我們卻仍在苦苦爭取而不可得,或當作可以「交易」的「商品」呢?
#天價買的是房子 #還是生存的權利? 


問題二:「你搶購過口罩或衛生紙嗎?你覺得應該規定生活必需品的購買上限嗎?」

之前台灣就曾因為錯誤訊息的流傳,導致衛生紙出現搶購熱潮,不少人擔心衛生紙斷貨而狂掃各種銷售通路,以囤積起來備用,或提高價格轉售發一把橫財。武漢肺炎疫情的爆發,也導致世界各地皆有搶購醫衛物資──如口罩、乾洗手或酒精──的情事發生。

台灣因為防疫超前佈署,不僅在最初有大量買口罩輸出國外的狀況出現時,先一步攔截物資,更在大家對口罩實名制的配合,以及防疫國家隊的努力之下,很快地讓每個國民都有機會用合理的價格獲取防疫必需品。

當然這樣強力介入「商品」自由流通的市場,不管後續造成的影響是什麼,多少都會引起批評。

但在某些情況下,「商品」如果事關「基本人權」而成為「必需品」,是否應該無所限制地允許每個有機會的人,以「先到先得」、「價高者得」的方式,將所有「生存所需物資」買斷一空呢?

如果今天你是沒有搶到衛生紙或口罩的人,大概不會認同。

但今天我們反過來想,如果你排在搶購隊伍第一位,又剛好有足夠的金錢,你是否會改變作法,選擇在沒有任何限制下「買斷一切」,然後從無數乾瞪眼中,自在地離開現場呢?
#免於恐懼和匱乏是基本人權 
#沒有適合的地方住 #沒有衛生紙擦屁股 #一樣可怕

 
 最後一題:「我想住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我應該怎麼做?」

有人喜歡四海為家,有人偏好落地生根,價格高的好房子可能有很多誘人的條件,但對於真心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的人來說,誘人的條件卻各自不同。

也許是學區,也許是坪數──還可能是好鄰居、好社區──入住市中心精華地段的大氣豪宅雖然可以感覺尊爵不凡,但卻無法滿足一心淡泊、「結廬在人境」的需求。一個充滿陽光與歡笑的溫馨小家雖然可愛,卻也可能讓極簡主義、晝伏夜出的住客退避三舍。

「正義」不在於房屋價格高低,或房屋有沒有滿足什麼條件,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夠用合理的方式,住進自己所喜歡的環境裡,展開自己所嚮往的人生。

買屋也好,租屋也罷,房子都是人們遮風避雨、開展人生的必需品。
確保一個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合理行使居住權利,這就是「居住正義」。
而維護正義,從來就不只是政府、少數人的責任。

舉凡社會住宅、實價登錄、都市更新等等,從台灣近年來在解決社會上「居住權不平等」的相關政策來看,可以看出我們對這個議題的關注與努力。雖然政策成效如何,每個人見解不一,但已突顯出「解決居住問題」是台灣不可忽視的重大目標之一。

身為一個平凡的公民,也許個人的力量不大,但我們依然可以從自己做起,改變「炒房投資」、「有土斯有財」的舊觀念,並致力於改善現有居住環境的方法──像是針對不公平的租屋、購屋條件提出抗議,以行動支持對租屋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透明化規範,並時時關心、督促相關政策的發展等等。 

更重要的是,從自身做起,當一個有素養、遵守法規的好房客、好屋主、好住民。

今天開始,一起來主張屬於自己的「居住正義」吧!

一起關心「居住正義」: 
#跟著狸長看時事
#跟著狸長過生活
#你找到屬於自己的居住正義了嗎?
#守護居住正義 #人人有責
#租得起 #買得起 #住得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