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那些年發生過的「南聰性侵案」及電影上映後之爭議



跟著狸長看完「無聲」電影之後,
有沒有想更了解當年「南聰」到底發生什麼事呢? 


事件起因是一位16歲女學生在校園遭到學弟強暴,母親發現後向學校反應,校方卻想息事寧人,導師先表示她以為是「男女同學的性邀約」而不方便過問,校長也致電表示請「高抬貴手」、「事情都發生了,乾脆讓兩個孩子結婚算了。」

志祺77的影片有較詳盡的整理

而《無聲》電影的版權爭議又是怎麼回事呢?

《無聲》創作靈感來自2011年爆發的台南啟聰學校集體性侵案,當年人本基金會介入調查並提出報告,作家陳昭如也根據此案件,寫成《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以下簡稱《沉默》)一書。林立青質疑電影與《沉默》有諸多內容雷同,但電影最後僅向人本致謝,對陳昭如及《沉默》一書卻隻字未提,疑似刻意迴避,後續又有曾處理該書版權的作家盛浩偉跟進抨擊製作團隊未曾照會作者改編事宜,提出「處理敏感題材時的倫理有瑕疵」看法,在臉書連發多篇文章討論。


後來也出現了幾篇認為「《無聲》應是有參考《沉默》」的文章

節錄自林立青FB 
「要說這部電影沒有被參考書,我不相信,畢竟有太多內容相同,像是轉學生、隔代教養的身分。人本在發新聞稿時,不可能會提及家庭背景,監察院的調查報告亦然,只有在陳昭如的『沉默』中,有可能稍稍帶到孩子的家庭背景,好讓人理解孩子的心境。」


其實改編自真實故事、社會案件的電影太多了,也有許多都入圍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像電影《叔.叔》聚焦年長同志的故事,此故事在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江紹祺於2014年的書籍《男男正傳》也有相關描寫,而《叔.叔》依然入圍了香港金像獎的最佳編劇及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

導演在接受週刊訪問時也說自己當然看過《沉默》,因為這是這起性侵事件的重要參考資料。
但是為什麼最後並沒有加入改編自《沉默》的標語呢?
導演說,他們本來也有考慮接觸陳昭如,但因故作罷:「我們擔心既然事前並未接觸,事後卻刻意提及,似乎也有不尊重對方之嫌。」


最後,引用「數位狂潮下的《無聲》爭議」這篇文章來作結

「將性侵事件抽換掉,整部片改以探討霸凌為主軸亦可成立。《無聲》另一條支線處理的即是受暴力迫害者為何轉為加害者,乃至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不夠深刻,但仍存在。由此即可清楚分辨《沉默》一書與《無聲》的觀點並不相同,對電影冠上『改編《沉默》』的帽子,過於牽強。」
「與《沉默》一書不同的是,電影並未凸顯學校隱匿的嘴臉。在情節上與書多有重疊,且南聰案並未真正結束的狀況下,沒有切割,很可能對當事人來說,成為一種背叛、以為社運團體與作者『為此背書』。」
「製作方究竟要舉證到什麼程度才能證明她曾自行田野?是否非要告訴社會大眾,她去採訪了誰誰誰,方能自清?而這樣的自清,才是最徹底的傷害,難道不是?」


大家覺得真實事件的改編,要如何兼顧「讓大眾關注這個議題」以及「不讓受害者受到二次傷害」呢?

-

參考資料

關鍵評論網:《無聲》是一則震耳欲聾的提醒:人,是單一人稱複數
鏡週刊:《無聲》被指抄襲 導演柯貞年:田調面很廣
數位狂潮下的《無聲》爭議

-

#狸長日安
#跟著狸長看時事
#南聰性侵案
#台版熔爐
#真實事件改編
#願電影願書願爭議最後都能照顧到當時受傷的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