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的分級
在氣候學上,按照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我國氣象臺把颱風分成三級:
一、輕度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再每秒17.2到32.6公尺之間,相當於八到十一級風。
二、中度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在每秒32.7到50.9公尺之間,相當於十二到十五級風。
三、強烈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在每秒51公尺以上,相當於十六級以上的風。
最近幾年來,出現了好幾個中心附近最大風速超過每秒65公尺的颱風,因為威力實在太驚人,因此有人發明了一個新名字,把它們稱為「超級強烈颱風」。
關於風的級數。西元1805年,英國海軍上將蒲福,根據地面塵土飛揚和樹枝擺動的情形,把風速分為十三級,稱為「蒲福風級」。到了1940年,美國氣象機構以蒲福風級為基礎,利用現代測風儀把風速分為十七級。因為十七級分級法是根據蒲福風級修正而來的,所以仍保存它的名字。下面,就是「蒲福風級表」:
颱風的命名
長期以來都是源引美國JTWC的命名,也就是循環使用一系列的人名。一旦某個颱風對於某地區帶來嚴重的損害,JTWC便會將之剔除,再遞補新名。世界氣象組織*延續JTWC的慣例,受災國可提案讓委員會將致災颱風研議除名,由原命名會員國提供新名遞補。
除名的原因,在於140個亞洲名循環使用,大約每六年就會重複出現,如果釀成巨災的颱風名字再現,難免讓災民重新喚起不好的回憶。
颱風委員會衡量A颱風在亞太諸國造成的災情,最終決議將它永久除名,造成重創的除名列表其中幾例:莫拉克、馬莎、蘇迪勒。
臺灣雖飽受颱風之災,但由於在國際上無力成為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對於颱風的名字,沒有提名權,也沒有除名權。2009年莫拉克颱風雖獲鄰近國家協助除名,但2000年象神颱風、2001年納莉颱風重創臺北市區,我們對除名卻束手無策,直到2006年象神颱風侵襲菲律賓和中南半島沿海各國,象神才遭除名。
儘管臺灣無法將重創家園的颱風除名,但在翻譯亞洲名的政策上,恰好有一個變革,讓討厭的舊名字不會再成為新的夢魘。亞洲名係由世界各國提出,以拉丁字母拼寫而通行,臺灣在翻譯成華語時,起先多採取音譯。
2013年起,中央氣象局為方便民眾理解原文涵義,改以意譯優先,例如北朝鮮提供的名字「kirogi」(기러기),舊譯奇洛基(2000、2005、2012),新譯鴻雁(2017),而韓國提供的名字「jebi」(제비),舊譯奇比。新譯燕子(2013、2018)。曾經重創臺北的納莉颱風,由韓國命名的「Nari」(니리)捨棄音譯「納莉」,改以意涵「百合」之姿存續,發生在2001年、2007年者以納莉為名,發生在2013年、2019年以百合為名。
是聯合國15個專門機構之一。其前身為國際氣象組織。
地球上的大氣狀態與變化,海與陸地的交互作用,之中產生的天候與氣候,水資源的分布,WMO作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為國際間協力調整而組成。
颱風衍生的災害
坡地災害
是發生在山坡地的災害總稱,泛指土壤、岩石等地質材料受重力作用向下運動所造成的破壞行為。
例如:山崩、土石流、大規模崩塌等
淹水
例如:海水倒灌、溪水暴漲、洪水衝擊斷橋等
漂流木
隨溪水帶至下流造成農地的破壞,也使沿岸漁船出海不便。
風災
焚風:火燒風,是一種出現在山脈背風面的乾熱風,多發生在東部的花蓮與台東地區。
發生期間植物可能脫水、甚至枯死,對農作造成巨大損害。
案例:- 2007年柯羅莎颱風,37°焚風讓花蓮的二期稻作無法授粉形成「空穗」。
- 2008年新樂克颱風,連續18小時焚風讓釋迦黑化、烤乾茶園嫩芽等。
鹽風:颱風在海面引起巨浪,富含鹽分的浪花被打散在空中、並被颱風帶至陸地上的現象。
當這些含鹽分的水氣附著在植物上,鹽水與植物體內鹽分差異產生滲透作用,容易使植物脫水而死;若鹽水依附在電線上,可能產生漏電、進而引起災害。
案例:- 1959年瓊安颱風,湖湖農作損失達全縣半數以上,價值1,500萬元。
- 1986年艾貝颱風,沿海地區農作因為鹽風影響受損較重;強勁風力,及所挾帶海水鹽分侵蝕絕緣因子,使得電力配輸線路嚴重跳脫,停電用戶達36萬9千戶,佔全省用戶的40%,創下罕見停電記錄。
參考資料來源:
氣象學報第三十四卷第四期(77年12月) 民國75年颱風調查報告(8613)艾貝
#狸長日安 #狸長愛自然 #颱風 #天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