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狸民早安~
一週之計在於星期天的狸長讀書會!
前兩週已經說過「打房」、「都更」的常見迷思,這週我們再來看看張金鶚教授所著的《居住正義:你我都能實踐的理想》一書中,關於「社會住宅」在居住正義領域,有什麼時常被忽略的面向吧!
【想要先複習的狸民們可以看這裡~】
- 〈天價買房,還是買生存的權利?屬於你的居住正義〉
- 《居住正義:你我都能實踐的理想》讀書筆記EP1:「居住正義的四大面向」
- 《居住正義:你我都能實踐的理想》讀書筆記EP2:「居住正義VS.打房迷思」
- 《居住正義:你我都能實踐的理想》讀書筆記EP3:「居住正義VS.都更迷思」
【讀書筆記第四集】:居住正義的迷思(3):「社會住宅」不夠多,政府只能繼續蓋?「社會住宅」怎麼做,才能又公平、又有效益?
(1)「社會住宅」不夠多,政府只能繼續蓋?
在社會住宅方面,相較起重視「只租不售」,一直以來住宅都屬社會福利重要環節的歐洲國家,台灣社會由於土地私有比例高,房地產商品化、投資化的問題嚴重,因此在面對社會住宅供不應求的問題時,政府因為持地百分比少,就算想「開源」建設新的社會住宅,也很難說蓋就蓋。
因此,比起一味興建,或提供購屋貸款補助,張教授認為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設法更加有效率地利用目前已存在、合於標準規範的房屋。而人民也應該衡量人生規劃與生活品質,來考量更多落實自身居住權的可能性,而非全都以買房、炒房為目標。
而首要的工作,就是使房屋「去商品化」,回歸以「居住使用」為首要目的的初衷。
例如,透過政策規則的修正,市場狀況的清查,區分出自住者與囤房投機者,在減輕自住者負擔的同時,促使投資客釋出空屋。
或者學習歐洲國家,政府可適當介入租屋市場,不論是透過政策鼓勵,或以公信力的保障,提供代租代管服務,使房東願意出租給需要社會住宅的弱勢團體等,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2)「社會住宅」怎麼做,才能保障弱勢?
雖說社會住宅原本就是做為社會福利的一環,並且以弱勢族群為首要供給對象,但在住宅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也不是人人都有機會申請得到。
因此,要真正落實「保障弱勢居住權」的目標,社會住宅建物本身的設計取向,以及名額分配機制,都是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
正如書中所說:
「社會住宅政策的重點是協助多少戶弱勢家庭解決其住宅問題,而不是蓋多少戶社會住宅,但其居住對象卻只有少數比例是弱勢家庭。」
如果沒有事先訂立「居住弱勢」的合理標準,並且依照優先順序,依次解決其面對居住問題時所面臨的不同困境,社會住宅就會流於形式,無法達成保障弱勢的核心目標。
舉例來說,「居住弱勢」不等同於「經濟弱勢」。
像是高齡者、身心殘障者或單親家庭等,都有可能因為房東的不瞭解、歧視或怕麻煩,而陷入「即便能負擔得起租金,卻仍租不到房子」的居住困境。
而許多標榜高科技、現代化的新興社會住宅,雖然外觀上吸引人,卻無法符合除了「青年經濟弱勢者」以外,其他居住弱勢者的需求,其「保障弱勢」的範疇就顯得過於偏狹,而無法發揮更廣泛的作用。
此外,在選址、維護成本和租金等面向上,社會住宅政策的考量,也應該以弱勢者的需求為出發點進行設計,必須要能解決其居住困境,才能算是真的有效的福利政策。
若選址過於偏遠,以至於交通不便影響生活,或是住宅太過智慧化、科技化,導致使用、維護上的困難,甚至進一步推高成本與租金,導致政府財政與租客雙方都負擔不起,就都是與社會住宅「保障弱勢」的核心,背道而馳的不良設計。
因此,只有確定了社會住宅要保障的對象中,有哪些不同的群體,並且了解每個群體所面臨的不同居住困境,才能制定出最能解決問題、保障弱勢居住權的社會住宅政策。
【我想自己讀】
這次的筆記主要整理自:第二章第二節〈破除房市亂象,建立買屋信心〉、第四節〈保障居住權,人人有房住〉,親自閱讀會有更完整的論述喔~
【狸長小心得】
狸長本來以為,房子和居住的問題都是關於「財力」的問題,沒想到也有「有錢卻租不到房」的弱勢群體存在。
其中高齡者(尤其是獨居者)受到居住歧視的問題,狸長也曾見過國外相關的新聞。
雖然可以理解房東想要避免麻煩的心理,但現代社會生活型態、家庭結構的變遷,面對已然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來說,這勢必會成為一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問題,真的很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非常推薦想了解「居住正義」的狸民們,可以跟著狸長在這個月裡,一起讀一讀這本書。
也非常歡迎讀過的狸民們分享心得,看看你和狸長畫的重點有什麼不一樣喔~
#狸長的線上讀書會
#屬於你的居住正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