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讀書天~
狸長的讀書會已經來到本月第三回囉!
上次我們聊了居住正義的「打房迷思」,今天讓我們接著看張金鶚教授所著的《居住正義:你我都能實踐的理想》一書中,指出了哪些「都更迷思」吧!
【想要先複習的狸民們可以看這裡~】
現在我們已經了解「打房」不是要「打擊房市」,而是要「打擊使房市失衡的四大禍首」:不合理房價、炒作投資客、黑心業者、不合理制度。
那麼,感覺時常引起社會衝突,聽起來曠日費時而又規模宏大的「都市更新」,又有什麼我們沒有注意到的面向呢?
【讀書筆記第三集】:居住正義的迷思(2):「都更」誰來做?「更新」就是拆掉舊的,蓋新的嗎?
(1)「都更」只能讓政府做嗎?自己的都市,自己更!
在書中,張教授不斷提到一個詞「居住品味」,這可以說是貫串全書的中心思想。狸長認為,其實這就是指社會上的每個人,在與居住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綜合性關係。
引用書中的話來說,就是:
「以人為核心,用空間說故事。」
若每個人都只關心自己的居住需求,而忽略了在一個群體中,每個人都有對自己的居住環境有著不同的想法,就很容易造成違建橫生、老舊危樓等各種環境亂象。不僅無法達到利己利人、提升個人與城市整體居住品味的理想,更是一種損人不利己、市容醜陋而又充斥危險的「雙輸」甚至「多輸」慘況。
而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唯有每個人願意「主動」參與,踏出從關心自家、關心鄰里開始,到關心整個城市、國家的一步又一步。
畢竟,自己的故事要自己敘寫──自己的生活環境,當然也要自己參與營造囉!
書中提到了五種都市更新的實施類型,分別是公辦、民辦、公私合辦、自立更新、代理實施者。每種類型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限制,其中最顛覆一般「都更」印象的,就是由社區居民自發從事的「自立更新」。
「相較由建商主導,最熟悉的民辦都更,由地主主動推動的『自立更新』難度最高,但若能強化社區主導的都更能力,反而更能全面推動都更的核心價值與策略。」
書中舉了台北市「水源4、5期整宅」的例子,讓我們可以了解到,即便要讓每一位社區居民主動開始關心、進而起身付出努力,以改造自己和社區的共同生活環境,不是一件易事,但只要能夠堅持努力,其具體環境和社區精神的提升,回報都是無價的。
這一點,和書中同樣討論到的文林苑──「政府」、「建商」、「住民」、「公民社會」各方皆輸的例子相比較,就可以看出是否具有「主動關心居住環境」的積極態度,對於「都市更新」的成效有著巨大的影響。
也因此,張教授也提出了有別於一般認知中,以整個城市為單位,似乎結果一定要又大又新的「士紳化(Gentrification)大都更」,而是更加注重居民需求、空間的歷史脈絡,整體環境影響以及主動參與,《超級全能住宅改造王》式的「有機小都更」。
(2)「都市更新」就是拆?該更新的,其實是「都更態度」!
都更時常引發社會關注,其中一個關鍵便是「居住環境」與基本人權的關係。
畢竟,雖然身分立場不同,但沒有人喜歡被迫去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尤其是可能損及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像是更新後,自己的生活將變得更不便、空間變小、失去原本居所的情感記憶等等。
諸如此類的疑慮,都將成為阻礙居民參與討論的原因,進而讓人忽視了更新後,可能獲得的生活品質改善。
就像日本流行的「斷捨離」生活,如果居民被「失去東西」的損失感籠罩,就很難看見透過清理、整頓,就能夠「重新獲得」的生活空間。
學習如何在「保留歷史記憶」與「朝向未來邁進」之間拿捏,便是每個人都應該關注都更、參與都更討論的關鍵原因:過去是屬於你的過去,更新後,未來也該是屬於你的未來。
因此,張教授根據台灣都市的特性,提出了以多元需求、多元品味為核心理念的「小規模有機都更」:
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要求,從每個小街區、小巷弄開始,逐步引起居民對自身生活環境的關注、提升參與討論的意願,並輔以專業與公共資源的協助,讓台灣城市的都更,能由一點一點的小規模開始「有機生長」出來。
比起大規模整齊劃一的氣派建案,簡單的老屋拉皮、維護整建,也許不夠整齊,不夠亮麗,不夠複雜──但能夠反映在地特色,折衷居民從過去邁向未來的居住需求──才是「都市更新」應該具有的務實態度。
【我想自己讀】
這次的筆記主要整理自:第三章〈拆掉老屋就是都市更新嗎?──提高住戶的生活品質才是都更目的〉,親自閱讀會有更完整的論述喔~
【狸長小心得】
這次的筆記整理內容比較多,各位狸民有沒有看得眼睛花花的啊?
在這個章節中,張教授援引了許多國內外的都更例子,讓我們可以了解每個國家,甚至是每個不同城市、社區大樓、住家,都可以有屬於自己風格、規模的「都市更新」。學別人不一定會適合自己,同理,自己覺得好的也不一定適合他人。
書中也強調,不論是政府、建商、居民和公民團體,都應該避免「完美主義」。也許一個都更案的提出,每個利益團體多少都會有不滿,但只要「勘能接受」,彼此都應該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達成整體的最大利益。
這不能算是非常漂亮的結論,但狸長認為卻是非常務實的結論。
非常推薦想了解「居住正義」的狸民們,可以跟著狸長在這個月裡,一起讀一讀這本書。
也非常歡迎讀過的狸民們分享心得,看看你和狸長畫的重點有什麼不一樣喔~
在這個章節中,張教授援引了許多國內外的都更例子,讓我們可以了解每個國家,甚至是每個不同城市、社區大樓、住家,都可以有屬於自己風格、規模的「都市更新」。學別人不一定會適合自己,同理,自己覺得好的也不一定適合他人。
書中也強調,不論是政府、建商、居民和公民團體,都應該避免「完美主義」。也許一個都更案的提出,每個利益團體多少都會有不滿,但只要「勘能接受」,彼此都應該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達成整體的最大利益。
這不能算是非常漂亮的結論,但狸長認為卻是非常務實的結論。
非常推薦想了解「居住正義」的狸民們,可以跟著狸長在這個月裡,一起讀一讀這本書。
也非常歡迎讀過的狸民們分享心得,看看你和狸長畫的重點有什麼不一樣喔~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