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居住正義:你我都能實踐的理想》讀書筆記EP2:居住正義的迷思(一):「打房」是什麼?該不該「打房」?

 



各位狸民們大家好~
又到了星期天的讀書會時間啦!


今天讓我們一起繼續來了解張金鶚教授所著的《居住正義:你我都能實踐的理想》,看看討論「居住正義」時,有那些常見的迷思吧!


【想要先複習的狸民們,可以看這裡~】
  
在上一次的筆記中,我們了解到居住正義的範疇其實非常廣泛──小至個人居住環境的選擇和經營,大致整個城市、國家的都市規劃和文化歷史。

人作為一種群體動物,在其個人空間和群體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影響生存品質的重大關鍵,也因此「居住權」是進步的人權社會所應重視的指標之一。
  
說到居住正義,很多人會第一時間聯想到「打房」、「都市更新」、「社會住宅」等關鍵字,但這些關鍵字和落實居住正義之間的關聯到底是什麼呢?



【讀書筆記第二集】:居住正義的迷思(1):「打房」究竟是什麼?到底該不該「打房」?


(1)什麼是「打房」?
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來了解台灣逐漸發展到「超高房價」的軌跡,不難察覺各種政策工具與利益團體互相角力的身影,以至於促成房地產投資業,成為影響現今台灣經濟發展數字的重要角色。

但是房子主要的目的應該是用來「居住使用」。

房市的美麗數字看似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但實際上的狀況,卻是犧牲多數人的居住權益,換得少數投資客的富裕生活。

在這種分配狀態下,即使房市因為金流巨大而足以影響經濟指標,但不論指標高或低,不是房產投資客的多數人,都不會享受到好處。因此張教授在書中寫道:
「炒作房價,只是製造虛幻的幸福。」

而這樣虛幻的幸福,卻是犧牲整體社會的「居住權」和「居住品味」換來的。

因此在這個「不當的利益分配結構」中,因為不合理的政策規則而受惠者,就應該透過「修正規則」來解決目前不公義的現狀,「還給」每個人屬於他應得的居住正義。

但是「既得利益者」,即便是因為不公平的規則而獲利,不願失去原有優勢,也是人之常情。

因此,政府為落實居住正義,重新取回房市經濟與居住人權的合理平衡,所提出的各項「修正規則」,自然就容易被「既得利益團體」視為一種侵害手段,而將之視為避之唯恐不及的「打房」,並加以進一步排斥。


(2)該不該「打房」?
從上一點整理中,可以理解到政府法規中並沒有所謂「打房」,只有各種為了降低台灣房市「過度炒作」的現象,所提出的「修正規則」構想。

簡言之,即是:
「是打擊不合理房價、打擊投資客、打擊黑心業者、或打擊不合理的房市制度,當然也有人認為,以上四項都『該打!』」

這些修正規則看似損及「投資客」的短期利益,甚至影響臺灣經濟表現成績單,但其實就長期來看,抑制炒作反而會對房市交易和國家「整體發展」,有著正面連鎖的效果。例如:

●房仲業受惠:
因房價明顯不合理,買賣雙方認知差異,造成房仲業難以成交。若能透過政策引導房價回到合理水準,有助提升房仲業績。

其他產業受惠:
房價合理下修,可分散資金到其他產業使其進一步發展,同時避免過度集中,以降低台灣社會的金融性系統風險 ,避免泡沫破裂後整個社會的大蕭條。

全民受惠:
徹底徹查並建立標準規則,有助於淘汰浮報價格、安全品質作假的黑心業者。不僅居住者更有保障,良心業者也得以出線並受到鼓勵。

因此,只有讓「不打房,但打擊『炒房』」成為台灣社會的全體共識,從自身做起,培養正確合理的房市觀念,才能在落實居住正義的過程中,還權於民、還利於眾,進一步提升社會上每一個人的生活品質。



【我想自己讀】

這次的筆記主要整理自:第二章第三節〈稅制改革,落實居住公平〉、第二章第五節〈打擊炒作,回歸合理房價〉,親自閱讀會有更完整的論述喔~
  
  
【狸長小心得】

這本書除了介紹居住正義的各種面向,也有援引張教授在執政過程中親身參與的案例,進一步解釋他當時採取的作法,背後是源於怎樣的目標、願景以及折衷妥協,因而不僅是一本純粹理論的書籍,讀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更重要的是,書中也會提出每個讀者都可以「從自身做起參與居住正義」的具體方法,讓人感覺「居住正義」這個規模宏大的主題,其實也有個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地方,令人信心倍增。

  
非常推薦想了解「居住正義」的狸民們,可以跟著狸長在這個月裡,一起讀一讀這本書。
  
也非常歡迎讀過的狸民們分享心得,看看你和狸長畫的重點有什麼不一樣喔~


 
  
#狸長日安 #狸長公民小教室
#狸長的線上讀書會
#屬於你的居住正義

留言